医生根据病史、典型的临床表现、组织病理检查即可确诊。
1.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阶段。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,以头、面、胸及背部等处多见。
2.皮损初起为毛囊性丘疹,渐扩大融合成暗红色或黄红色斑,被覆油腻性鳞屑或痂,可出现渗出、结痂和糜烂并呈湿疹样表现。严重者皮损泛发全身,皮肤呈弥漫性潮红和显著脱屑,称为脂溢性红皮病。伴有不同程度瘙痒。本病慢性经过,可反复发作。
3.头皮损害主要有两种类型:
- 鳞屑型:常呈红斑或红色毛囊丘疹并有小片糠秕状脱屑,头发干燥、细软、稀疏或脱落;
- 结痂型:多见于肥胖者,头皮厚积片状、粘着性油腻性黄色或棕色痂,痂下炎症明显,间有糜烂、渗出。
4.颜面受累时常与痤疮伴发;二部受累者可累及耳后皱襞、耳廓和外耳道,常伴有耳后皱襞处裂隙;躯干部皮损多为淡红色圆形、椭圆形斑片,境界清楚,比邻者倾向融合形成环形、多环形或地图状等,表面覆有油腻性细碎鳞屑,有时表面可有轻度渗出;肥胖中年人多累及褶皱部(如乳房下、腋窝、外生殖器、大腿内侧、腹股沟等),皮损类似体癣,易继发念珠菌感染。
5.组织病理:病理组织表现随病期而不同。急性及亚急性脂溢性皮炎表现为轻度至中度海绵形成,银屑病样增生。毛囊口角化病不全,可见角栓。毛囊口顶端有含中性粒细胞的鳞屑痂。真皮血管周围少数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。慢性脂溢性皮炎除上述变化外有明显毛细血管及浅静脉丛血管扩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