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生通过病史、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、X线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来确诊。
1.上皮样血管瘤病主要发生于HIV感染的病人,也可发生于恶性肿瘤患者或正常人,90%以上为男性,年轻人多见。
2.本病皮肤损害分为真皮型和皮下型两种。真皮型损害为红色或暗红色针尖大小丘疹,逐渐增大呈半球形,尖顶形或有蒂的结节;皮下型为直径数厘米的斑块。
3.播散性多脏器感染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、体重下降等,个别病例可发生败血症样综合征、菌血症等。肝脏受累表现为紫癜性肝炎。
4.实验室检查:肝脏受累,血清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升高,肝活检 Warthin-Starry染色及电镜观察证实颗粒状物质为细菌。
5.X线检查:X线可发现为边界清楚的溶骨性损害,或为边缘不清伴有明显皮质破坏,弥漫性皮损常伴有骨膜反应。
6.组织病理:表皮变平,浅表损害可出现类似化脓性肉芽肿,两侧的表皮向内延长弯曲。小圆形血管呈小叶状增生,伴大量向腔内突起的内皮细胞,可出现胞质丰富、紧密相连的立方形内皮细胞,一些细胞质内出现不规则空泡,形成内皮细胞样外观。胞核深染,卵圆形或多形性,有时出现有丝分裂象。血管小叶中央可出现内皮细胞坏死。在增生的内皮细胞间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,伴有明显的白细胞碎裂。间质可见不规则紫色颗粒状物质团块,以Warthin-Starry染色可清楚辨认出此团块是由杆菌集聚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