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科普视频 科普语音 科普文章 科普问答 科普专家

王艳副主任医师

感染疾病科 | 三级甲等

北京大学第一医院

50文章
260问答
47视频

什么是巴贝虫病?

2011-10-28 阅读数:17182

巴贝虫病(babesiosis,)是巴贝虫通过蜱类媒介,感染脊椎动物的红细胞而致寒战、发热、脾大、黄疸及溶血等为临床特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。

病原学

巴贝虫(Babesia)是寄生于脊椎动物红细胞内的蜱媒原虫。

1888年Babes发现动物感染巴贝虫以来,已知巴贝虫属中有90余种感染野生动物和家畜。至少有3种感染人体。

原虫在脊椎动物的红细胞内寄生阶段是进行无性芽生增殖(budding)的过程,它们不断破坏红细胞。被蜱摄入后,在蜱体内发育阶段为有性阶段,形成合子(zygote),不断分裂增殖产生大量弯体虫(vermicule)。从蜱肠上皮细胞逸出入肠腔,继而进入蜱涎腺细胞,即经裂体增殖(schizogony)而呈半圆梨形体。此腺型原虫随蜱吸血可感染给脊椎动物。

流行病学

在美国一些地区,爱尔兰和南斯拉夫等地区均有巴贝虫患者。我国云南省亦发现有本病患者。

1、传染源 本病为典型的动物源性疾病,患病家畜如牛、马、羊、猪、犬等和感染带虫的啮齿动物如田鼠、小鼠、金花地鼠及人无症状带虫者,均可成为传染源。

2、传播途径 人被带原虫的蜱类叮咬而感染发病。巴贝虫可通过蜱卵传给幼虫,因此硬蜱不仅是传播媒介,也是贮存宿主。输入带虫者的血液亦为传播途径之一。此外,还可通过母体感染经胎盘传给胎儿。

3、人群易感性 不分种族、年龄、性别,普遍易感。脾切除者更易受染。从事畜牧业者有职业暴露可能。

家畜巴贝虫病在我国分布很广,如牛巴贝虫病在华中、华南、华东、西南十二个省均有发现。马巴贝虫病在东北、华北及西北七个省亦有发现。野鼠体发现有微小巴贝虫。如条件适宜,通过蜱叮咬可引起本病传播。

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

电镜下观察,微小巴贝虫的裂殖子首先用其前端贴近红细胞。当迅速侵入红细胞时,将部分红细胞膜带进,使其凹入而形成空泡。直到红细胞膜裂解时,空泡随之消失。原虫则分布于胞浆中,终致红细胞发生溶解。大量含有原虫的红细胞集聚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壁上,导致血管管腔堵塞,最终使受累器官局部缺血坏死。

由于肝血窦血流淤滞,致肝细胞肿胀、变性坏死,以中心静脉周围最为多见。除此以外,肝、脾、骨髓等造血组织增生,脾增大可达2~5倍,肾脏亦可肿大并伴有出血点。脑膜和脑实质充血及水肿。

临床表现

潜伏期1~6周。通过输血传播的巴贝虫病的潜伏期为1~9周。

临床症状的轻重与巴贝虫的虫种以及宿主的免疫功能有关。无症状的感染可持续数月至数年,特别是40岁以下健康人可能在整个过程中保持亚临床状态。

临床类型:1、轻型:大多自限,典型表现为进行性乏力、不适。可有发热,一般在38?C左右。可伴有畏寒、出汗、头疼、肌痛、关节痛和厌食。淋巴结无肿大。 2、中型:起病急骤,高热达39℃~40℃,恶寒战栗,大汗不止。头痛剧烈,肌痛,甚至周身关节疼痛。有时畏光,精神抑郁或烦躁不安,神志恍惚。可能出现恶心、呕吐,但无脑膜刺激症状。脾脏有轻度至中度肿大,淋巴结无异常。无皮疹。3、重症:起病时临床表现同中型。危重患者,溶血性贫血发展迅速,伴发黄疸、蛋白尿、血尿及肾功能障碍等。脾切除患者、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、合并HIV感染及年龄超过50岁的患者临床表现常较严重。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(ARDS)、DIC、充血性心力衰竭、肾衰竭、心肌梗死、脾梗死或脾破裂等致命并发症。重型多于起病后5~8天内死亡。

实验室检查与诊断

1、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红细胞压积降低、血红蛋白降低、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、结合珠蛋白降低和/或网织红细胞升高等溶血性贫血的表现。血小板降低,外周血白细胞通常正常,ALP、AST、ALT、LDH等转氨酶升高。

2、诊断

(1)、可有蜱叮咬史。

(2)、可有典型临床表现:有寒战、发热、大汗、头痛、肌肉和关节疼痛、贫血和脾大等。

(3)、 血涂片中发现巴贝虫即可确诊。用PCR技术检测巴贝虫DNA也有助于诊断。血清学试验:可用间接免疫荧光法(IFA)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(ELISA)检测特异性IgM抗体滴度 ≥ 1:64或特异性 IgG抗体滴度≥ 1:1024可诊断急性或近期感染,抗体滴度有≥4倍动态升高,诊断意义更大。

治疗

很多病人只需对症处理,但出现持续高热,原虫血症急剧增多和红细胞压积迅速下降的重症病人应给予输血、换血等特殊治疗,推荐的针对病原的治疗:

1、奎宁650mg,3次/d口服加克林霉素600mg,3次/d口服或300-600mg 4次/d静脉滴入,连用7~10日。儿童剂量为奎宁8mg/kg,Q6h~Q8h口服加克林霉素每日7~10mg/kg,Q6h~ Q8h。不良反应有腹泻及耳鸣,听力下降和眩晕,有1/3患者因严重不良反应而减量或停药。

2、阿托伐醌750mg,Q12h和阿齐霉素,第一天500~1000mg,第二天开始250mg/d联合治疗,疗程7-10日。此方案耐受性较好。不良反应包括腹泻、皮疹。在免疫功能下降的患者阿奇霉素可加量至600~1000mg/d。儿童两药联合的剂量为:阿托伐醌20mg/kg,Q12h;阿齐霉素第一日10mg/(kg.d),第二天开始5 mg/(kg.d)。

预防

避免媒介蜱类活动季节进入疫区。集体和个人均应采取防蜱措施,如注意从衣服上检蜱,穿着防护衣袜,使用杀蜱和驱蜱剂。

对家畜要定期灭蜱,包括畜体和畜舍及其环境的灭蜱处理。加强畜间检疫,早期发现患畜,采取有效隔离措施,并给予积极治疗。

尽量避免与野生啮齿动物接触。

对疫区的献血者,应做认真的检查,任何有疑似病史及久住疫区者不宜献血。对接受输血者的血源,严格检查以保证不被感染。

医生作品